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“聚”温州展览闭幕!是结束 也是开始

这场为期3个月,收获20万参观者的艺术展览落下帷幕。在闭幕分享会上,作品展览的提供者、举办者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。

温州通过温籍海外侨胞引进国家级的高规格艺术展览并非第一次。在温州博物馆先后举办的“西鹣东鲽——欧洲文化之都艺术精品展”以及以“聚”为主题的艺术展中的艺术品均为吴静提供。其中,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“聚”温州展览共展以19 世纪欧洲古典雕塑、油画家具等为主的作品38件,其中罗丹雕塑作品原作4件,尤其难得的是有3件在中国是第一次展出。另还有一幅17世纪的欧洲木板油画。

这些艺术品能够在温州展出,温州公共外交协会顾问潘一新讲述了原因。他表示,几年前,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筹建征集展品时,他在欧洲与吴静偶然相识。之后,得知吴静在杭州举办了收藏作品的展览,经各方努力,有了将吴静的作品带回温州的想法,并付诸实践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短短三个月,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“聚”温州展览的观众突破20万人。雕塑艺术家、策展人沈中杰表示,在温州很少有如此高规格的17-19世纪的雕塑作品。也正因为吴静收藏的作品,让温州博物馆的参观人数火爆。能够通过拥有西方艺术氛围的艺术品的展览,搭建中法文化沟通的桥梁,也让温州这张“东亚文化之都”名片擦得更亮,更在这些进馆来参观的观众的心里留下艺术素养。

“这么多人来参过是我没想到的。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,我听到很多朋友告诉我,这些艺术品离开温州非常可惜。但我想说,这场展览是结束,更是开始。”吴静表示。

谈起温州与吴静能有如此紧密的关系,缘起一通来自温州朋友的想要看展的电话。“我与温州线年。我从不了解温州,到与温州人越来越紧密,再到与温州人的相处和亲人一样,这比任何收藏的艺术品都要有价值,都要珍贵。我就知道这条回家路,我走对了。”在分享会上,吴静几经落泪,谈到对温州的情感是这几次举办展览的最大收获。

“温州真的让我找到了归属感,或许温州不是最富有,不是最美的,但是最有温情的,让我体会到,我是一个温州人。”2015年,吴静回到中国,学习中文、举办艺术展览,在外遇到过零下5度、冻得发抖、牙齿打颤的无奈无措,也遇到过身在海外,却被告知要将艺术作品立刻搬出展厅的猝不及防。“我无数次想过,我这么千辛万苦将西方艺术品运到中国来,是否是一个错误的行为,但现在回头看,似乎并非是错误的。”

在最困难的时候,吴静遇到一群“可爱”的人。“就在我灰心丧气,想要回到法国时,朋友的一通电话,让事情有了转机。”通过这位“素不相识”的朋友,吴静了解到有人愿意为这些艺术作品找到了一间场地,还特地在场地铺置水泥,安装监控和聘请保安,确保艺术品的安全。“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,从不认可到认可,再到受欢迎。是非常不容易的。”

除了温州人的身份,吴静还是一位收藏家。“在我的观点里,人活一辈子,不是赚了多少钱,给子女留下多少钱就是价值。而是看,你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,留下了什么。”吴静常常望着自己收藏的艺术品陷入沉思,“我在想,能不能用这些艺术品为中国的艺术领域填补空白,同时带动国人填补中国的艺术领域空白。”

一次偶然的机会,吴静来到一所艺术类高校。“我十分感叹这所学校里,孩子们精湛的绘画能力。但是,当我看到他们所临摹的不过是粗糙的石膏时,我觉得十分惋惜。作为长期浸润在艺术领域的人,我回想起法国的孩子们,他们所临摹的雕塑都是珍品,如此的对比,让我更想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事情,想让他们看到西方博物馆里的艺术作品。”

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“聚”温州展览虽然已经闭幕,但却为更多的艺术品进入温州做出样板。温州不仅是“东亚文化之都”,更是一座包容的城市。以“聚”为开端,这样的艺术品、文化交流将会在温州的土地上不断开花。